# 《美学原理》第二讲 美学本体论 感性世界的美学祛魅

# 一、平均脸和进化论美学

2011 年的时候,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发布了一个海报叫做 70 亿人的面孔,耗时 10 年,融合了 20 万个男子的照片合成的一张脸,被誉为世界第一大众脸(平均脸)。

人应该长成什么样有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一种思维方式就是找所有人的平均脸。

最早有一个英国学者高尔顿,他在 1897 年发表了一篇论文《合成肖像》,使用不同的人然后通过计算机技术合成一张图像,当时技术比较简陋,只通过 8 张人脸来合成一张,数据样本较少。

1990 年,美国德克萨斯大学朗洛瓦教授做了一个实验,把学校里很多学生的很多照片收集起来,他制作了一个软件的模拟系统,对所有的照片的特征进行分析,模拟平均成一张照片,发明了一套平均脸的制作系统。

他分别用 4 张、8 张、16 张、32 张的合成一张图片,然后给学生们评价哪个最好看,结果大部分人认为最多数量合成的照片最好看,那么就有个推论是之所以我们认为某个人的脸好看,就是因为他的脸最接近大众的平均脸。

朗洛瓦教授用高和成度的平均脸与明星的脸进行对比,发现明星的脸之所以美,是因为其最接近大众的平均脸。

那么就有个想法,如果把全球的脸全部收集,合成为一张平均脸,那么这张脸会不会就是世界上最好看的脸,也是人最标准的样子?

后来有人做进一步的实验探讨,把高和成度的照片给一两岁的婴儿看,看婴儿与成人的审美观是否相同?

研究我们之所以有这样的审美观是后天塑造的,还是先天就带有的?

由于婴儿不会说话,那么观测他在哪张照片上停留的时间长,一个简单的吸引力法则,哪张照片的停留时间长,说明吸引力高,说明婴儿认为其最美。大量实验结果表明,成人认为最美的,婴儿也认为最美。推测关于美的认识可能是基因中就带来的。

进化论美学认为为什么平均脸长的比较好看,可能是因为其比较对称。这是现象,那为什么对称会比较美?进化论美学的结论是某个人的人脸比较对称,他往往携带的那些变异的致病基因比较少,变异性比较小,他的基因就比较好,更适合传宗接代,因此我们认为比较美。

还有一个科学家做了一个实验,找一些女性的受试者让其闻男人穿了一天的 T 恤,让她判断哪件衣服比较好闻。女性没有见过男人的长相,发现一个规律,通常女性认为最好闻的衣服对应的男性的那张脸更接近平均脸。

还有一个规律是女性判断味道的精准性跟女性的生理周期有关系。当女性处于排卵期的时候,她的判断非常精准,当女性处于安全期的时候,比如来大姨妈的时候,她的判断就近乎于懵,因为她在处于最适合怀孕的那个时候,她对气味极为敏感,她更容易选择有利于传宗接代的对象。

我们虽然总说美是因人而异的,但实际上我们先天都带有共同的审美标准,在进化论看来是基因决定了人们的审美。理查德·道金斯写了一本书叫做《自私的基因》,书中认为每个人只不过是基因的奴隶,以为自己好像很有选择性,其实选择的结果都是基因塑造的结果。也有很多人对其质疑。

有一个著名的男性成人杂志《花花公子》,经常有一些女性裸体照片,其实就是给男性看的,很多人从女性主义角度去看发现了男性凝视。

这个杂志曾经在某一期就开始刊登每月的封面伴玩女郎,是那种特别漂亮略带性感的女性照片。《花花公子》在 1953 年的时候就开始出版了,于是有人去研究几十年中伴玩女郎封面的女性形象是否发生变化。发现早期对女性的形象都是那种丰满、圆润的体型,到了最近的年代中,发现女性的形象就变成肌肉比较结实,轮廓比较清晰,不太喜欢那种微胖型的女生了。

有人认为通过这几十年来《花花公子》杂志中女性的形象变化可以表示人们的审美是在变化的。这个观点就可以反驳进化论美学,因为进化论美学的核心观点是人的审美是固定的,是跟基因有关系的,是天然的,甚至从原始时代就不再发生变化。

进化论美学也对这个杂志进行了研究,发现虽然女性形象的丰满程度等会发生变化,但他发现封面中的女性形象的腰围臀围比永远是 0.7。

为什么?因为女性的身材在不同的年龄段,她的腰围臀围比是不可能固定的,生育年龄的时候腰围臀围比最接近 0.7,如果腰围臀围比不等于0.7,比如 0.8 或 0.6,会使生育能力下降 30 %,最佳生育的腰围臀围比就是 0.7,说明男性最喜欢的女性身材是女性接近生育时候的身材。

# 二、美学前提问题

# 2.1 历史与逻辑统一问题

逻辑问题首先是美到底有没有本质,然后才可以探讨美的本质是什么。

恰恰发现人类历史对于美本质的追问史恰恰符合美的问题的逻辑展开。

# 2.2 本体论问题

**本体论是追问事物的本质,而且要追问这个事物区别与其他事物的最重要的特征。**如果这个特征是 A,只要一个事物具备了 A,那它就是这个事物,如果不具备 A 就不是这个事物。

人的本质是什么?

人有一个特点,人可以呼吸,那么呼吸是人的本质么,不对,动物也可以呼吸,所以呼吸不是人的本质。

美学本体论追问的问题是美的本质是什么?

# 2.3 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

本质主义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第一个差别是本质是否存在。

本质主义认为本质存在,比如说「桌子」这个概念,世界上有很多桌子,我能够把它们所有都归结为一个桌子,说明桌子应该是有本质的。

那请问桌子的本质是什么?

桌子是用来放东西的,那么请问可以用来放东西的一定是桌子么,椅子也可以啊。

桌子都有四条腿,所有有四条腿的都是桌子么,也可以是椅子啊。

发现找不到一个桌子区别于椅子的本质,于是反本质主义者认为本质根本不存在,永远没有本质。

哲学界与美学界在 20 世纪以前基本倾向于本质主义,20 世纪以后基本倾向于反本质主义,也就是解构。但是两者分野没有那么明显,到今天为止,本质主义的幽灵依然存在,反本质主义依然盛行。

20 世纪后的后现代艺术就让人很恶心很烦,它不表现美,它认为艺术的本质就不是美,艺术不追求美,后现代艺术是对于艺术本质的拓宽。

贾浅浅在诗歌中写屎尿屁能不能叫诗歌就在于人们把审美标准放置到后现代还是现代。

# 2.4 主观派与客观派之争

人类出现之前,世界上有没有美?

认为没有人就没有美,那么就是主观派。

认为没有人还是存在美的,那么就是客观派。

现在基本偏向认为美是主观的,但是没那么简单,审美判断说是主观的但还是与客观有关系。

天是蓝的,这是个事实判断,是有对错的,是客观的,我们关于颜色是有基本的定义。

天是冷的,这是个感受性判断,这是主观判断。

天是美的,姑且认为是个审美判断,感觉也是个主观判断。

天是冷的和美的,有什么区别么?冷的好像是一种生理感受,美的好像也是一种生理感受,要使用视觉,但好像有点不同。

举一个例子,当我说天是冷的,对面有一个人听到说「冷么,这还叫冷,对我们东北来说一点都不冷」。我的回应就是你觉得不冷就不冷吧,你说得对。

当我说天是美的,对面有一个人听到说「美么,这就美了,我告诉你,我见过美的东西比这美多了」。我有一种想打他的冲动,有一种自己被否定的感觉。但是在说天是冷的的时候就不会。

于是有一个结论:审美判断与感受性判断虽然都是主观判断,但是审美判断寻求普遍性。

当我说天是美的,其实我在暗示你,你也应该认为天是美的,虽然是我的观点,但我隐含地希望你也认为是美的,如果我知道你不会认为是美的,我不会向你表达这种判断。

不要轻易否定别人的审美,这是日常交往的一种礼貌,尤其是第一次见面,一旦否定别人审美,对方会有一种想要争执的感觉。但反过来,如果要激怒一个人,你就否定他的审美,否定别人审美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不需要证据,直接说就好。

# 三、美的规律与美的本质(古希腊)

从古希腊开始对美进行了探寻,但是极有可能人类从诞生之初就开始了对审美问题的追寻,美可能就是人与生俱来的需求,也是与生俱来的困惑。

# 3.1 毕达哥拉斯

对西方哲学影响很大的思想是形而上学,而毕达哥拉斯正是形而上学的开创者,形而上学认为本质是决定存在的,本质是决定现象的。

# 3.1.1 世界的本质是数

毕达哥拉斯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数。

在毕达哥拉斯之前,有些哲学家认为世界的本质是一些实物,比如泰勒斯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水,阿那克西美尼认为是气。

毕达哥拉斯认为事物的构成背后有着某种规律,因此毕达哥拉斯及其建立的毕达哥拉斯学派都对数学感兴趣,他们认为数学可以解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

# 3.1.2 美丑的区别

由于毕达哥拉斯喜欢数学,因此他认为美与丑的区别就在于数是否和谐。

得出结论:美的本质就是数的和谐,美是合规律性的。

黄金分割是指将整体一分为二,较大部分与整体部分的比值等于较小部分与较大部分的比值,其比值约为0.618。

这个比例被人们公认为会引起美感,包括达芬奇的绘画作品,埃及金字塔、巴黎圣母院,埃菲尔铁塔等都有黄金分割的体现。

人的体温差不多在 37° 左右,最适宜的 23° 差不多是在 0.618 的地方。

女性为什么爱穿高跟鞋,因为如果以肚脐眼为界,女性的脚底到肚脐眼的长度差不多是身高的 0.56,如果穿上高跟鞋,身材比例会更接近 0.618,那么就会更好看。

# 3.2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认为美是有用,合适,美是合目的性的。

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事物是不是美的不取决于这个事物本身,而是取决于把它放在什么位置。

美不是属性,不是固定不变的属性,美是关系。

美的事物是相对的,是变化的,美本身是不变的。

很多东西都有用,那它就是美的吗?在我们现在看来好像并不完全是这样。

# 3.3 柏拉图

柏拉图认为本质决定存在。

# 3.3.1 线喻

把一个线段按比例分为两段,有一段是大的,一段小的,再按这个比例把每一段分为两段,最后有四段。 新建 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jpg

柏拉图认为 AC 是可见世界,CE 是可知世界。

可知世界的范围大于可见世界,因为我们看到的只是眼前现象,可知世界是背后的整个一套规律系统,其支撑着我们所看到的内容。

可见世界 AC 又分为 AB 与 BC,AB 是实物的影像,BC 是实物。

比如说一块黑板,把这个黑板绘成一幅画,那么这幅画是关于这个黑板的影像,黑板本身是实物,柏拉图认为影像的范围要小一些,实物的范围要大一些,因为影像只是模仿实物,不可能完全再现实物,一定存在损耗。

柏拉图认为世界的背后是有规律的,因此他把 CD 称为是一个数理对象,而 DE 是可知世界的高级层面即理念。

接下来进入数学推理: 结论一: AB / BC = CD / DE = AC / CE。 = (AB + BC) / (CD + DE)

结论二: AB * DE = BC * CD

结论三: CD * CD + CD * DE = DE * AB + DE * BC 代入结论二可知: CD * CD + CD * DE = BC * CD + DE * BC 合并同类项可知: CD (CD + DE) = BC(CD + DE) 可知: BC = CD

一个事物的实物对应着它背后一定的数理规律,数理规律是理念的一个分流。

柏拉图从线喻中就有区分,我们看到事物的实物只是现象,现象背后有一个一一对应的本质。

# 3.3.2 洞喻

有一个山洞,山洞中有几个囚徒,出生以来就被捆绑着,面对着墙壁,无法回头。

山洞外边有火把,会倒映出一些人的影子,那么这些囚徒一辈子看的都是影子,因此这些囚徒会把影子当做是真实世界,真实存在的,甚至研究影子的规律。

有一个囚徒解开了枷锁,出了洞口,他去找影子,经过了痛苦,后面才知道影子不是真实的,只是太阳的一个投射。

回到洞穴后,这个囚徒和其他人说你们都错了,你们看到的影子只是投影,不是真正的世界,外面有一个更真实的世界。

没有人听他的,因为人们更容易接受既定的思维方式,有些人是山洞内部世界的领袖,既得利益者,因此你告诉他山洞世界是假的,他是不会听的。

另外一些人走出洞口,会被阳光刺伤,眼睛受到伤害,当他回去后,山洞里的人会认为外面的世界是不好的世界,山洞里的人会认为他被伤害了,也要骗我们一块受到伤害,因此不会接受。

本质世界是真实的世界,现象世界是本质世界的一个反映。

有些人从洞喻故事中体会到认识真理是困难的,要逃脱自己的思维惯式。

我们如何知道自己不是囚徒?

罗素提出过一个农场主假说,三体中也提到了,内容如下:

一个农场里有一群火鸡,农场主每天中午十一点来给它们喂食。火鸡中的一名科学家观察这个现象,一直观察了近一年都没有例外,于是它也发现了自己宇宙中的伟大定律:“每天上午十一点,就有食物降临。”

它在感恩节早晨向火鸡们公布了这个定律,但这天上午十一点食物没有降临,农场主进来把它们都捉去杀了。

现在我们看待这个世界,我们的科学家得到的自然规律会不会与火鸡中的科学家一样,会不会有一个造物主制造了这些规律?

# 3.3.3 床喻

三种床:

  1. 神造的床是一种理念,属于理念世界。
  2. 木匠造的床是现实中的一种实物,是对理念世界的床的模仿。
  3. 画家画的床是现实的摹本,所有的艺术作品都是摹本的摹本,和理念世界隔了三层。

一个木匠在造床的时候,脑海里有一个对床的规划和蓝图,他是按照蓝图去创造的。

他认为先有一个本质性的理念,本质决定存在。

柏拉图对那些认为存在先于本质的人提出了一个问题,世界上的第一张床是怎么被造出来的?

柏拉图认为这个人一定是脑海里先有了床的理念,他才能把床造出来,所以理念决定存在。

柏拉图对艺术的看法:

  1. 艺术的地位很低,因为离理念世界最远。
  2. 艺术激发人们内心当中低劣的情感,艺术有害。

# 3.3.4 迷狂

柏拉图认为美就是理念,但是一般人平时把握不到,那么就要进入到一种迷狂状态下。

柏拉图的回忆说认为人在迷狂状态下会有一种神灵附体,往往能够创造出伟大作品,因为神灵附体了,理念附体了。

# 3.3.5 美本身

美的事物与美本身是有区别的。

美是什么,想不出来是什么,因此认为美是难的。

# 3.3.6 柏拉图的影响

  1. 确立了美的本质问题:美本身。
  2. 美是抽象的、普遍的、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3. 确立了美学研究方向,从哲学角度探讨。

# 四、美学神圣秩序的证明

柏拉图把整个世界分为两个部分,现象世界和本质世界。他认为美一定是存在于本质世界的。这背后涉及到一种思维方式,即认为美是纯粹的客观的。

美的客观论走向极端的话会有两个倾向,一种是神学论,客观性无法通过科学证明,那么就走向神学。另外一种倾向是主观论,客观可能真的不存在,可能美就是主观的。

# 4.1 奥古斯丁

奥古斯丁是西方天主教的神学家、哲学家,他在基督教神学界具有重大影响,基督教很多理论是由他开创的,比如原罪说,每个人的出生都带着原罪,人因为有原罪而与上帝隔绝,让人类终身受苦,必须通过信仰耶稣才能得到救赎。

奥古斯丁在年轻时放荡不羁,放纵情欲,后来经过母亲的教导才深感愧疚,在 32 岁那年的一天,他来到一个花园散步,他的内心呼喊着⎾要等到何时呢?何不就在此刻,结束我污秽的过去?⏌,这时他又听到孩童的声音拿起来读,拿起来读。于是他拿起身旁的圣经,自此归向天主教。

归向基督教之后,他发现世界上最美的东西是上帝,他所有关于美的探讨都源于上帝,后来他写了本书叫做《忏悔录》,他忏悔自己年轻时候荒废学业和过分沉溺于幻想,看不到上帝的美。历史上还有一个人写过忏悔录,那个人是卢梭。写忏悔录需要把自己的阴暗面暴露出来,非常不容易。

奥古斯丁还写过《上帝之城》、《论三位一体》、《驳多纳徒派》及《驳伯拉纠派》等著作。

奥古斯丁认为美的本质来源于上帝,受到了普罗提诺的影响,普罗提诺认为宇宙的本质是太一,所有的事物是太一的流溢,第一等流溢物是心灵(奴斯),第二等流溢物是世界灵魂,第三等流溢物是人的灵魂,第四等流溢物是物质的世界。

奥古斯丁认为美是分等级的,美存在阶梯,最高级的是上帝的美,次一级的是精神上的美,精神上的美包括道德上的美和艺术美,再次一级的就是物质美。

现在我们通常不会认为上帝的美是最高的美,但是我们会分美的类型,美是要有区别的,在不同的领域中探讨不同的美,对于环境的美,人体的美,道德上的美,我们讨论的因素是不一样的。

奥古斯丁认为美的事物具有普遍特征,主要是形式和数,这种形式和数强调的是整一、和谐、对称。相比于其他图形,他认为圆形是最整一和谐对称的。

既然美的本质来源于上帝,那如何解释世界上出现丑这件事情,奥古斯丁认为丑是一种缺陷,某些特征的缺席。

# 4. 2 托马斯·阿奎那

阿奎那写了一本西方哲学和神学历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神学大全》。

阿奎那认为美是通过感官使人愉快的东西。他认为美应该只涉及形式,不涉及内容。

美有一个特点:无关欲念。

阿奎那认为美具有三个要素:

  1. 整一、完善
  2. 比例、和谐
  3. 色彩鲜明

古典美学与现代美学的其中一个标志是把美与善作区分,古典美学不进行区别,善就是美,美就是善,包括我们现在新闻报道说什么最美乡村女老师,指的是外形上的美吗?并不是,指的其实是善,她做的事情符合了我们的道德观念,应该属于伦理学范畴,而不是美学范畴。

阿奎那区分了美与善的区别,善是符合某个人的实际愿望和需要的,而美是让人愉悦的。

奥古斯丁和阿奎那都强调美与神圣秩序有关,他们都认为感官是重要的。